有了水力鼓风机,烧制瓷器已非难事。周地虽铜铁稀缺,但制陶烧瓷的资源却极为丰富,只要温度适宜,即使朱樉不插手,烧制瓷器也只是时间问题。
以朱樉的眼光来看,瓷器的膨胀系数并不适合用来制作“原尺”,他脑海中甚至有多种受冷热影响极小的合金材料。
只是他不清楚具体的比例,而且要将它们冶炼出来,远非当前所能实现。经过多次比较,他只能选择瓷器来制作“原尺”。
在科学尚未进入微观世界之前,再粗糙的度量单位,只要稳定不变,都能解决各种问题。
制定出标准尺后,后续工作便顺利多了。
尽管朱樉只能卧床,但在墨子和公舒颁这两位巅峰巨匠的协助下,他只需表达自己的意图。
两人便能带领各自的团队制作出完全符合朱樉设想的作品,有时甚至还能进行修正和改进。
以前他与高式子、泰杉合作时,朱樉就已经对他们的技艺配合赞叹不已。
但现在与墨子和公舒颁接触后,他才真正体会到为何匠人代代相传,但真正能有所创新的匠师往往数百年难遇一个。
高式子和泰杉的技艺已非常精湛,但工匠的思维却远远比不上墨子和公舒颁这样能够开宗立派的人物。
就如水力锯木机而言,朱樉构思出其构造之后,高式子和泰杉便能迅速制造出成品。然而,当技术落入公舒颁之手时,他不仅能够理解其运作原理,还能彻底把握各个环节的效能和作用,哪个环节能够进行何种调整,这样的调整将带来何种结果,以及在不同环境下应如何调整设计方案,这些他几乎都能迅速了然于心。
公舒颁利用自己是朱樉弟子的“优势地位”,一开始就对数个工坊的水力传动系统进行了多次改进,几乎要公开宣称这些都是他的创新。
以第一把标准尺为基准,其他长度单位也相继确定下来,这一次朱樉也忍不住加入了自己的“个人特色”。
具体的差异无从得知,反正这些细节自有后来的人去考虑,朱樉也无暇顾及。
大的长度单位确定后,朱樉在墨子和公舒颁的疑惑中坚持设立更精细的单位。
墨子和公舒颁实际上都不太理解朱樉为何要坚持设立到忽的单位,以当时的技术水准,到毫以下已无法测量,更小的单位毫无用处,但因为朱樉的坚持,两人也只能随他。
长度单位设定完毕后,墨子和公舒颁亲自监督铸币坊,对现有的水力冲压机进行了多次改良,随后制造出第一批长度为一米的钢尺,两面分别标有尺寸和米、分、厘的刻度。
以第一批钢尺为模板,又利用锯木机分别制作出一尺、一米的木尺和五米、一丈(十米)的软尺,公舒颁甚至在钢尺的基础上制作出便于测量零件长度的卡尺。
不断制造出的标准钢尺取代了工匠们手中各式各样的尺子,整个洛邑城的工匠力量终于能够有效协作。
然而,朱樉的目标不止于此,他不会在没有充分挖掘墨子和公舒颁的潜在价值之前罢手。
长度单位确定后,他又开始着手于体积和容量单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