狄仁杰今年还不到十六。
脸上虽然还带着些许少年气,但气度不凡,言语非常得体。
自从前年科举改制之后,堪称少年天才的狄仁杰就火速考取了功名,获得了入京参加科举的资格。
哪怕在这四千学子当中,都属于年纪最小的那一批。
对面地书生打量狄仁杰一圈。
然后愈发感觉眼前这个雄姿英发的少年郎前途不可限量,于是就放下手里头的书籍,拱手行了一礼后笑道:“在下姓张,名柬之。”
“与狄兄比起来,实在是称不上什么天才,河东当真是人杰地灵之地,不仅是我大唐的龙兴之地,还有狄兄这样的人才……”
“不出意外的话,今年中第之人中,必有狄兄的名字!”
“过誉,过誉……”
二人站在馆舍门口聊了半天。
越聊越发现彼此无比投缘,于是张柬之回到自己房舍内放下书籍后,就和狄仁杰一道,在原魏王府的园林内边走边聊。
“当今朝廷初定,正是用人之际。”
“过去两年太子殿下东征西讨,剿灭了魏王和晋王的叛乱,这才让我大唐的根基没有遭到严重损伤,不然的话……”
“说的是啊!”
“魏王和晋王,当真是大唐的罪人!”
“若不是因为他们,陛下也不至于重病缠身,幸亏有殿下在,否则我等别说是在长安求学参加科举了,怕是都要有性命之忧了!”
张柬之微微颔首,心中对那位未曾谋面的太子很是敬佩。
“殿下改革科举,绝对是可以名流青受的一大政策。”
“在这学府当中,大部分人都是寒门或者黎庶出身,再过去根本就不可能有机会登堂入室,可现如今一切都变了!”
“科举取士,才是世间正道!”
“无论是什么出身,到了考场上都是一视同仁,虽然还是做不到绝对公平,但比起过往来说,还是进步了太多太多了……”
提到科举,狄仁杰就双眼一亮,问道:“张兄。”
“依你之见,今年殿下会出哪种考题?”
闻言。
张柬之脚步一顿,伸手从发冠上薅下来一根头发,握在手中缠绕把玩,思索了好一会后,才语气迟疑的开口:“按理来说,过往科举都着重诗词歌赋与经史子集。”
“但恕我直言。”
“考这些东西对于治理国家而言毫无作用!”
“我大唐百姓要的是能判案子,懂农事,明白民间疾苦的官员,而不是要那种宛如魏晋名士一般摇头晃脑,谈玄论道之辈!”
“简而言之,我认为太子殿下会务实一些。”
“或许诗词歌赋和经史子集会考,但重点还是会放在策问上,着重考验学子处理政务的能力。”
狄仁杰深以为然的点头。
看着身旁薅头发下来帮助自己思考的张柬之,脸上一副找到了志同道合的友人的模样。
“殿下监国以来,干的每一件事情都非常务实。”
“如此来看的话,兴许今年科举的题目,就是关于高句丽如何设置州县,如何防备吐蕃,亦或者如何加强对吐谷浑、突厥故地乃至于西域的控制等类似的问题了!”
二人边走边聊。
不知不觉间,就已经到了园林深处的一个凉亭外围,而他们交谈的声音,也引起了凉亭内几人的注意。
朝廷新任的吏部尚书杜荷扯了扯嘴角,看向对面坐的李承乾,轻声问道:“殿下,他们过来了,咱们……”
李承乾摆手。
“孤是过来看看今年学子的成色是如何的,不必惊扰他们,过会咱们自称是寻常学子就好了。”
一旁的新任御史大夫赵节猛猛点头,附和了一句。
“理当如此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