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21章 给小香的礼物
飞速扩张的地盘让整个严氏欢欣鼓舞,但也遏制住了严毅扩张势力的步伐。就像是一辆高速奔跑的马车,车上载的货物越来越多,终于到了马匹承受不住的程度,需要歇一歇,添置新的马车,方能重新上路了。
严毅敏锐地察觉到了潜在的诸多危险。
经过大半年的征伐,他掌控了十七座城池,但这些城池分布在南北长达数百里的狭长地域内,与袁术、刘备、许贡、王朗、祖郎等诸多势力接壤,是典型的首尾难顾。
一旦诸敌合纵来犯,这条狭长的战线很容易被拦腰斩断,届时各城将陷入各自为战、孤立无援的危险局面。
再过半个月,就是寒冬时节了。兵者云:‘天寒地冻,士卒不宁,车马不利,粮道难通,此天时之不可也’。天时二字,向来是制约和影响古代战争的重要因素。
当皑皑白雪覆盖大地时,蛰伏深山的贼寇必将陷入无食果腹的绝境。届时,这些饥寒交迫的亡命之徒,会如雪原饿狼般倾巢而出,劫掠各方。
俗话说:‘蚁多蝼死象,好汉怕人多’,何况这些贼寇并非蝼蚁,而是一只只饥肠辘辘的恶犬。每逢隆冬时节,各地驻军与乡亭部民便如临大敌,昼夜戒备,不敢有丝毫懈怠。
这些复杂而严峻的因素,使得严毅不得不收剑入鞘,开始全力稳固已占地盘。
周边势力看着他南征北讨,一步步打下偌大疆土,在嫉妒与惊惧交织之余,也终于长舒了一口气。
可以安安心心过个年了。
吴郡曲阿,大坟里。
苍松覆雪,翠柏凝霜。一座高达两丈的青石墓冢披着一层素白寒装,肃穆中更添几分凛冽之气。
墓前石碑上的‘破虏将军孙坚之墓’八字,在霜雪映衬下愈发显得遒劲如刀,凛然生威,仿佛在诉说着孙文台昔日的英雄事迹。
孙坚之墓东西两侧百步开外,各峙一座略小的陪冢,封土底径逾十丈,夯土层次分明,正是汉制列侯的典型规制。
两座陪冢如忠勇亲卫般拱卫主墓,墓碑上分别写着‘督军中郎将徐琨之墓’和‘威寇中郎将孙河之墓’。
三座墓冢前人影幢幢,数百人肃立如林。披麻戴孝者垂首而立,素缟在朔风中翻飞,与苍白的封土连成一片哀色。
严毅身穿素麻深衣,手捧三足青铜觞,沿着神道来到孙坚墓前,行三拜之礼,洒下祭酒,亲读祭文。
“呜呼孙公文台!昔君仗剑四方,气吞万里,破虏荡寇,威震华夏.”
“君生为万人敌,死为鬼神雄。昔者虎牢逞威,董卓丧胆;阳人奋戟,华雄授首。江东子弟,闻君之名,犹能拔剑击柱,慨然思奋”
孙策站在严毅身后不远,听着他声情并茂、字字泣血的祭文,遥想故父音容,不禁怆然泪下。
其余孙氏族人也是哭声一片。
严毅祭完孙坚,又祭徐琨、孙河。
徐琨与孙河的家眷凝望着他的背影,神色几经变幻,深藏心底的恨意竟在不知不觉间消融了许多,化作难以名状的复杂心绪。
虽仍有些排斥,但也不得不承认,严毅给予了孙氏极大的礼遇与信重,远非袁术可比,对他们这些遗属也是照顾有加。
如今孙氏全族的利益系于严毅一身,大部分族人已开始亲近严毅,仅凭他们几家遗属,很难改变族人的态度,唯有强迫自己逐渐适应了。
逝者已矣,来者可追,还是触手可及的权势与财富更令人心动。
严毅祭完孙坚,明显感觉孙氏族人对他的态度又亲近了几分,就连孙策与他说话时,语气中也罕见地带上了几分恭敬。
他心情大好,不顾严寒,带着麾下诸文武并三千精锐,马不停蹄地赶往秣陵。
行军途中,可以看见士卒都已换上暖和的衣,士气很是高昂。
运城的织造署如今已步入正轨,织机从最初的两百架增加到了一千架,在蚕丝充足的情况下,每日产出的布帛,足足有九千丈。
全军士卒身上穿的衣,就是由运城织造署供应。
衣皆为复袍构造,普通士卒的衣用絓絮或废丝填充,军官的衣用羊毛等物填充,更高一级的将官,用料就更讲究了,有的甚至是用貂、狐腋下细毛制作。
严毅试穿过这种衣,发现还是很暖和的,毕竟是自家的织坊所出,没有人敢偷工减料。
只是如此一来,他的南洋拓展大计,又不得不拖延了。原因无它,钱财物资仅够满足内需,实无余力再开拓南洋。
亏得刘表资助了六千四百金,方解燃眉之急。否则这个冬天,怕是就熬不过去了。
严毅已经迫不及待地要开始搞钱了,无奈新占领的这些地盘,早已被袁术搜刮了一遍,留给他的肥羊,屈指可数。
这一情况也引起了他的警觉,让他意识到从肥羊身上搜刮钱财,只是权宜之计。长远来看,还是要经营好自己的地盘,唯有庞大的人丁数和兴盛的百业,才是支撑经济的根基。
想到这里,他的眉宇间便不由自主地泛起了一丝愁绪,如今他虽已不缺领兵之将,可却找不出几个通晓钱谷、善理民政的人才。
“也不知周瑜和刘晔动身了没有,还得再去催催袁术。”
“看来,此事还需从盛宪身上想办法。”
他的身体随着车舆的颠簸轻轻摇晃,喃喃低语。
吁!
车厢外响起骑士勒停马匹的声音,接着帷帘被人轻轻掀开,孙静手里拿着一个皂囊,躬身而入。
“少君,许贡来信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