提到黄葭,李校长故作沉思。
“陆状元是三个月前,插班到我们县一中高三班的。”
杨台长:???
不是要说黄状元的事迹吗?
可摄像机都开了,李校长说的啥都要录下来。
“插班生?您是说,陆状元之前在别的学校上学?”
女记者总算逮着个说话的机会。
她听到这话,已经考虑去陆状元之前的学校,来一波双向采访。
先听听李校长对省状元的夸赞,再听听原来校长对痛失省状元的“悔恨”。
——这节目收视率还不嘎嘎乱杀!
“陆状元之前是在家自学的,后来才插班考进我们县一中!”
啥、啥玩意?
辍学在家的学生,靠着自学?
李校长你到底在说啥啊!
女记者拿着话筒,惊呆了。
杨台长见多识广,只当这是学校刻意夸大的结果。
他心说,吹嘘你县一中教学质量牛逼,也不用这么夸张吧。
“当时我们在农机厂门口的小摊上,找到的陆状元。”
“陆状元是个勤俭好学的好孩子,我一眼就看出她是个有出息的。”
梁主任和刘颖老师跟在他身后,胸膛骄傲地挺着。
这一点他们都能作证。
可不就是他们三个亲自到场,把陆离离从服装摊上请到学校去的嘛。
“服装摊?你的意思是说,陆状元还是个摆过摊的个体户?”
杨台长模模糊糊,觉得“农机厂门口的个体户”,似乎是个挺熟悉的头衔。
李校长眼含热泪,他是真的感动。
“陆状元家庭条件很差,为了谋生,风里来雨里去的做点小生意。”
“然而,她没有放弃对学业的理想,带着对大学的无限眷恋,毅然决然地边做生意、边上学。”
女记者的话筒都要怼到他嘴里。
“您是说,陆状元是一边上学,一边干个体户,然后考出北山省理科第一的成绩?”
不怪她语气不好,县电视台这几个人,都不信。
就连杨台长都忍不住出声,打断采访了。
“李同志,这段采访内容是要交到京城华报社的。”
每年高考结束,省状元都是必然要接受采访的。
出了省状元的城市和地区,地方电视台会精心剪辑出一份采访记录,邮寄到京城的华报社。
由华报社牵头,汇总全国各地的省状元采访内容,整理成片。
对新一届高三生来说,这种真实的纪录片,是很好的鼓舞学习信心的方式。
虽然但是,你们这些当老师的,吹牛逼也差不多点儿。
“实在不行,李同志先说说黄状元的事吧。”
杨台长不认识陆状元,对黄葭的经历却很清楚。
李校长也不解释。
哎,世人总是用自己的认知,去看待周围的人和事。
他的学生陆离离就是这样优秀,优秀到别人无法相信。
“朝菌不知晦朔,蟪蛄不知春秋。”
李校长摇着他文人的脑袋,一步三晃地往农机厂办公楼走了。
杨台长又不是没文化的大老粗,被他这副看不起人的样子,气得脑门锃亮。
“李同志,你啥意思嘛……”
梁主任笑呵呵地拍拍他的肩膀。
“杨台长,既然你们不相信,咱们就先去解决黄状元的事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