苏润巴不得没人搭理,免得他还得设法应对同僚明里暗里的打探、接二连三的试探以及那些或明或暗的引荐之语。
因此,在孔元提出晚上翰林院有品级的同僚一起去酒楼时,苏润直接拒绝了。
苏润品级高,又点了驸马,他不想去,也没人敢勉强。
毕竟,翰林院学士古策日后即便升迁,都归苏润管,何况他们这些小卡拉米了。
除了苏润之外,其余人对司彦的态度也很微妙,属于既该邀请他,但又怕身边戳个监察御史,好些话不能说,还得时刻提心吊胆,被揪住小辫弹劾。
司彦看出这一点,便婉言拒绝。
最后,只有梁玉四人前去赴宴。
翰林院没什么要紧事,除了侍读侍讲要定期给熙和帝、太子讲解经筵外,平日基本就是修书撰史。
虽然日子没什么奔头,但很有岁月静好的意味。
苏润他们初来乍到,又有别的职务在身,翰林院也就没有安排什么修书的活计。
孔元将他们带到一间有六张桌子的房间,让他们自便后,便去准备给几日后给太子讲课的内容了。
好友在侧,进可议事,退可聊闲;
而且,手侧有茶水,旁边有点心。
这日子,别提多合苏润心意了。
只见他从书柜里挑挑拣拣,选了本前朝史书,然后坐回大椅,津津有味地翻看起来。
“蹉跎莫遣韶光老,人生唯有读书好啊!”
司彦几人同样是挑选了各自喜欢的书籍,开始钻研。
古策回来的时候,一切尘埃落定。
听完孔元禀报,他暗暗松了口气:
今日留在宫里吃早饭,果然是明智之举,真要是他回来,安排玉泉六子,只怕也不会比现在结果更好。
他好歹执掌翰林院,总不能反过来去顺应几个小辈吧?
但话再说回来,这几个小辈里面,有两个是他顶头上司。
“唉……”古策叹气:
今天也是想告老还乡的一天。
一上午就这么平平淡淡地过去了。
用过午饭后,六个人分了四个方向,分别去东宫、督察院、户部和城外的军器所。
今日是第一天上值,所以他们要两处跑。
但日后,就可以根据自已的习惯分配去翰林院和各部的时间。
苏润和梁玉都不是什么勤快人,两人觉得翰林院挺适合偷懒,因此在马车里合谋之后,决定:
日后上午在东宫,下午去翰林院。
一来,省的反复出宫进宫,二来,可以在东宫蹭顿御膳吃,三来,下午从翰林院回家也方便。
相比于其余四人,到了地方一顿认识同僚,然后被上峰带着熟悉公务,苏润和梁玉还没到东宫,就直接被召去了紫宸殿,帮熙和帝和太子一起处理政务。
赵叡不用说,熙和帝对两人也很和善。
这让他们放松不少,不仅不战战兢兢,反而主动开始找活干。
谁都不可能讨厌勤快的后辈,即便熙和帝贵为皇帝,也是一样。
故殿内很快又置办了两套桌椅,让二人坐着办公。
梁玉那点政治嗅觉和处理事物的小聪明,对一般官吏来说,已经够用,但在天家父子面前,嫩的跟初生牛犊一样。
相反,苏润虽然不懂权术,但他见识远超时代,只要稍稍出手,便是极限。
熙和帝拿着折子,问文字里隐含的意思是什么,苏润十本有五本都答不对,但要是直接问苏润解决方法,苏润时常能给些意料之外的答案。
不多时,两人就找准了自已的定位。
梁玉负责把废话文学的折子挑出来,扔一边,然后把奏折按事情的轻重缓急排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