剩下的那些将领,朱允炆要么不敢用,要么不能用。比如徐辉祖、袁洪、冯诚、沐春等人,他们每个人都与藩王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,而朱棣的造反正是由于削藩引起的。这就导致了朱允炆在用人方面的困境,无法充分发挥这些将领的才能。
所以经过深思熟虑、反复权衡之后,朱允炆发现,似乎也只有长兴侯耿炳文能够担当此重任了。毕竟从他的身份以及他和藩王之间的关系来看,确实是比较适合去统领军队,去打这场硬仗的。
然而,正所谓“成也萧何,败也萧何”,问题恰恰就出在这里。耿炳文这个人,那可是出了名的守城将领,他最为擅长的就是防守城池,而对于主动进攻这种事情,他则显得有些力不从心。这无疑成为了这场战争中最为尴尬的一个点。
要知道,这场战役中主动发起进攻的一方,实际上是由耿炳文所率领的南军,而朱棣则是那个处于被动挨打地位的人。如此一来,耿炳文无论是在最初的排兵布阵,还是在选用将领方面,都很难称得上是一个名帅所做出的选择。
可如果我们把角色对调一下呢?就像现在这样,即使朱棣的军队士气如虹、锐不可当,但若要让他去攻破由耿炳文镇守的真定府城,恐怕也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情。这便是所谓的让一个不擅长攻城的名将去攻城,那么他的指挥水平,恐怕还比不上一个普通的偏将呢。
因此,当朱棣目睹南军溃败并迅速逃回府城之后,他并未立刻下令全力进攻,而是果断地将真定府团团围住。这样做有两个主要目的:一是防止那些溃散的士兵重新集结并返回真定府,以免他们再次组织抵抗;二是可以趁机开始收缴留在战场上的大量兵器、辎重以及马匹。
这一战对于朱棣来说,可谓是收获满满。除了缴获了两万匹骏马之外,还有数十万因无法回城而被迫投降的兵卒。当然,兵器和装备更是多得难以计数。
然而,最为关键的是,朱棣成功地擒获了一个极其重要的人物——刚刚从南边赶来的贵州卫都指挥使顾成。
话说这顾成也真是够倒霉的,他刚刚在南边领着兵马马不停蹄、昼夜兼程地赶往贵阳府增援,本以为能顺利完成任务,谁承想却被那朱楩给狠狠地戏弄了一番。好不容易得到了两天的休息时间,还没等他缓过神来呢,就又被朱允炆紧急派去火速增援真定。
顾成连眼睛都来不及合上,就赶忙带着他的孙子一路狂奔,心急如焚地朝着真定府疾驰而去。这一路可谓是风餐露宿、疲惫不堪,但顾成根本无暇顾及这些,心中只有一个念头,那就是尽快赶到真定府,完成皇帝交给他的使命。
然而,当他们终于抵达真定府时,还没来得及喘口气呢,耿炳文就立刻将带领南面阵地的重任交给了顾成。这可真是让人应接不暇啊!
不过,顾成毕竟是久经沙场的老将,他二话不说,毫不犹豫地领下了这个艰巨的任务。领命之后,他也没有丝毫耽搁,立刻全身心地投入到对南面阵地士兵的熟悉工作中去。
可是,这时间紧迫,他还没能完全熟悉这些士兵呢,两边的战斗就正式打响了。